“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诗人何其芳写道。革命年代,延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无数爱国青年来到这里,追寻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抗战期间,通往延安之路荆棘密布,但这里是爱国志士心中的圣地。”讲解员秦莹深情讲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国的党员干部、青年学子涌向延安,探寻中国共产党人成功的密码。
近年来,延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盘活用好红色资源,大力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充分发挥延安“大学校”作用,努力打造全国红色教育首选高地。
立足延安“大学校” 构建大培训格局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从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十三年长河一瞬,十三年光照千秋。杨家岭、枣园、凤凰山……445处红色革命旧址,30座革命主题博物馆,彪炳着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低谷走向高峰,最终扭转中国乾坤的光辉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让全中国人民和全体共产党员无比自豪的日子,也是抚今思昔、温故知新、开展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好时机。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延安因其在百年党史中的重要地位而显得愈发光彩夺目。
着眼科学规范 红色教育培训提质增效
在全国红色教育规范化建设没有现成经验做法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延安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红色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延安市红色教育培训工作管理办法(试行)》,配套制定了培训机构备案管理、教材课程、配套服务、师资队伍、学员及教学点管理等6个实施细则,做到红色教育培训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以制度立规矩,延安红色教育培训严把培训机构准入关,开展专项整治全面规范培训市场。今年5月6日,《延安市第一批红色教育培训机构目录库名单》在陕西省率先发布,对47家培训机构实行资格准入和备案管理。成立了6个专项整治小组对培训机构、旅行社、师资队伍、现场教学点、网络宣传、配套服务行业等进行两个月的集中整治,规范引导红色教育培训机构赛管理、赛服务、赛质量、赛评价,全面提升红色教育培训质量和水平。
质量是红色教育培训的“生命线”。延安市出台了《延安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管理办法》,明确师资库教师的资格条件、职责任务和监督管理的具体规定,把政治合格作为第一标准,把控师资入口关。成立了22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延安市红色教育培训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授课师资和课程开展常态化督导评估。推行教学质量“一课一评估”“一班一评估”“一月一通报”网络评估制度,把控办学质量评估关。
增强硬核实力 内涵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是每一位来延参加红色教育培训的学员的必修课。延安红色教育培训立足红色沃土,对接时代要求,以延安精神、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为主干打造了系列精品课程。
“课程内容深入丰富,党性教育在这里直击心灵。”学员周兆威说。延安把红色资源作为干部教育的“活教材”,编订了“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近百门特色课程,47门课程先后入选陕西省课程目录。编写《中国革命的延安之路》《延安精神概论》等系列培训教材,《亲历长征》荣获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优秀教材”。成立“延安精神”“新时代党性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创办刊发《延安》《学习》季刊,强化红色教育培训基础理论研究。
“授课老师知识储备深,专业能力非常强。”学员周峰说。延安市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5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建3000名专家教授开放式师资库,分批评审建立362人的市内师资库,推动优质师资资源共享。
“课堂讲授+现场教学+激情教学+情景教学+社会实践+红色故事会等‘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生动鲜活,让人仿佛亲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学员唐军说。杨家岭、枣园等65个现场教学点,26个被陕西省委组织部确定为省级教学点。革命精神、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新发展理念等主题纷纷进入延安干部教育培训课堂。长征落脚、红色延安、转战陕北等八条教学线路,学员走了又走,恋恋不舍。
宝塔山铭记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延河水见证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奋勇前行。延安正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将延安精神作为永久教材,向着全国红色教育首选高地铿锵前行,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提供营养最丰富、“补钙”最有力的精神食粮!(删减版)
来源:延安日报
2021年5月18日上午,原延安市委委员、延安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一级调研员刘卫平莅临我单位考察、调研工作。
刘校长参观中红延育党员活动室及办公场所时,认真听取了中红延育的企业文化、团队建设、课程研发等相关情况介绍,我单位李本强主任着重对中红延育战略规划及发展方向进行了专题汇报。
刘校长的殷切期望和悉心指导,对于中红延育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积极打造延安红色教育高地,力争把中红延育打造成为国内优秀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下,中红延育始终践行“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弘扬者”企业使命,继承光荣传统 发扬延安精神做好红色文化培训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100周年献礼。
“改革”二字,是习近平总书记此次福建考察调研的一个关键词。
就在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时强调,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7年多来,各方面共推出2485个改革方案,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
在这样的时间节点,考察调研改革情况,具有深意。
孕育于实践的改革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推进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改革思想从哪里来?如何回答一系列重大改革问题?
结合这次考察调研,在时间的轴向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是在长期改革实践中应运而生的。
从1985年到2002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他推动福州国有企业改革;11次深入三明调研,为当地改革指明方向;推进简政放权,呼吁理解、尊重、爱护、支持企业家;亲自主导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人民为中心”“在实践中大胆去闯去试”等许多当年改革的“解题”思路,与时俱进,仍然指导着今天改革发展的实践。
一张照片背后的改革故事
这张照片背后的改革故事,就是生动例证:
1989年2月16日,出席宁德地区林业工作会议
福建山多地少。30多年前,受制于旧有林业政策僵化、山林产权不清晰,当地百姓无法“靠山吃山”,更谈不上生态保护。
当时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具有前瞻性地提出,“在闽东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山林资源是一个重要的优势”。他反复强调,“要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0多年来,集体林权制度、“林长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改革举措以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在全国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指导改革实践的“金句”。
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
在这次福建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对沙县这些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表示肯定。他强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考察调研,除了林权制度改革,还涉及一项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案例——三明医改。
这一受到世界卫生组织青睐的改革,挑战的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从整顿虚高药价、过度诊疗开始,这场剑指“看病难、看病贵”的改革,为啃下医改“硬骨头”进行了有效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深改组(委)会议上听取三明医改经验汇报,强调“要注意推广”。
从“星火”到“燎原”,“三医联动”“两票制”等举措,已上升为国家医改的顶层方案,在中国医改发展史上写下浓重一笔。
改革没有完成时。在三明市沙县总医院实地了解医改惠民情况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向前的每一步都是挑战。遇到问题,不是缓改革,而是坚定推进;不是小改革,而是全面深化;不是虚改革,而是落地有声。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不停步!
——习近平总书记的福建行,释放出这样的鲜明信号。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沧桑巨变。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深...